——2024年1月9日在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发改委主任 吴晓春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贯彻落实,多措并举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应对多重挑战、统筹多元目标,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新步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亿元、增长1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年度任务。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抓机遇促发展,京津冀协同纵深推进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参加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战略合作,与珞石(北京)科技等企业签约,落地项目协议投资额近26亿元。围绕新一代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展专项合作,落实京冀企业167个。载体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河北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华明东丽湖片区纳入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体系。
深度融入“双城”发展格局。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相关部署,加强互访互通,两区开展专题座谈会等对接活动21次,推动产业协同、土地征转等重点事项。推进落实两区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对接、产业联动等27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系统梳理与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签订协议落实情况,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取得积极成效。“设计之都”核心区建设提速,柳林桥项目稳步推进,设计公园和设计产业配套项目启动实施,融入“津城”步伐加快。
(二)坚持调结构促升级,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质效提高。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明确推动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等12方面、32条工作任务,高端化引领、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不断加力。搭建东丽区工业信息化平台,开展撮合对接活动40余场,为企业增资扩产牵线搭桥,强化制造业成龙配套,百亿级产业链达4个,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产业链产值增长30%左右。高标准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5家、市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国家级”小巨人4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工业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全市第5,增长1.2%、10.8%,增速分别位列全市第6和第4。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35.2%,比去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融资服务专班深入对接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开展15场政银企对接活动,提高对我区企业信贷投放额度,存贷款余额月均增速10%左右。18家检验检测企业初步形成聚集,以中汽研为代表的专业技术服务业增长近10%。提升物流业现代化水平,京东智能产业园工程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配送点”三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机场客运吞吐量成倍增长,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加速融合,交通运输业营收持续全市前列。
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864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播种粮食6.8万亩,产量2.9万吨。新增认定骆驼房子烧鸡、大宇调料为“津农精品”。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宽达水产加工车间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服务东信花卉创建市级数字乡村试点,建成花卉育产销全产业链条。实施乡村旅游提级工程、东丽湖品质提升工程,串联华明农业园等文旅项目,东丽湖街、东丽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市唯一入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目的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国科小、市雏鹰、市瞪羚、市领军企业分别达718、455、23、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雁阵式创新企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0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6.3亿元,整体投入强度全市前列,区域科技创新活力显著增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清华高端院、包钢稀土研究院等机构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合同登记1400余项,登记额增长16.5%。印发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纲要,建成我市首家知识产权科普教育实训基地。
(三)坚持稳投资扩消费,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项目谋划建设加力,深化项目三级调度机制,各级领导深入项目、企业,全力以赴推动项目落实,“设计之都”产业配套、平高新型储能产业化、天津电力物资供应基地等35个重大项目开工,爱思达总部基地、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等30个重大项目竣工,加快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新址扩建等5个市级项目建设,投资总量全市第4。精准安排政府投资计划,加强项目集中管理,新增实施的16个项目完工。接续做好专项债项目谋划策划,推动4个项目发行债券7亿元。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6条重点产业链,制定主导产业招商图谱,“一个产业、一本图谱、一个指引”提升招商精准度。组织招商大使聘任和集中签约活动,抢抓会展论坛机遇,用好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达沃斯论坛、民洽会等契机,扩大招商宣传效应。落地中广核、中交城市发展、平高易电科技等市外优质项目超800个,市外内资到位145亿元、外资到位710万美元。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发放惠民消费券,开展海河国际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百余场,打造16个“夜东丽”消费场景。以东丽湖区域为重点,开展“都市农旅”文化节、丰收节、冰雪节和大型直播推介活动等,提炼“湖”“谷”“花”“泉”元素,推出系列城市IP,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住餐业营业额增长40%以上,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四)坚持抓改革优环境,发展动力不断激发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推行“惠企政策发言人+宣讲员”机制,创新“填空式”申报等审批方式,搭建“周二下午茶”等常态化政企交流平台,拓展55项“一件事一次办”业务场景,开设全市首家网上中介超市“实体店”,“网上办”“一次办”比例近100%。区、处、科三级干部走访联系企业全覆盖,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300余个,帮助企业融资156亿元。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组织亿联集团、安达集团等20余家民企参加投融资洽谈会,向社会推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港等16家本土特色产业园区,与50余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我区在新华社关于天津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指数评选中全市第4,成功发行全市首单民营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民营市场主体达10.1万家,增长6.8%。
改革攻坚有序推进。制定资产盘活政策机制,实行资产专业化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资产集中管理分配机制,盘活国有资产协议额3.9亿元。高标准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审批改备案1200余件、告知承诺1700余件、优化审批服务4200余件。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试点土地1.5级开发,在全市首创“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治理工业污染地块供地模式。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
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产业,津品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获评市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与亚马逊、沃尔玛等建立官方战略合作关系,园内注册跨境电商生态链企业93家。引导传统产业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外贸进出口持续保持全市前列。举办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召开“设计之都”数字创意与智慧设计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区域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五)坚持护生态促低碳,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绿色低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重点企业大宗运输“公转铁”比例达50%以上,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不断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43.7兆瓦,增长1.8倍,金钟街、华明街集中式光伏项目加快建设,新建公共充电桩2500余台。新增认定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各2家,东丽经开区获评国家绿色工业园区称号。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作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电子地图,实施精准治污减排,全力保障区域空气质量。制定“无废细胞”建设工作方案,有序推进17种场景20个“无废细胞”建设。推进天津钢管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提升精细化管控成效。完成14条河道、2处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近90%。统筹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严格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六)坚持惠民生防风险,城市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3所幼儿园、2所小学,分别新增学前学位990个、义务教育学位2700个。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千人口托位数3个以上。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序推进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新址扩建项目等,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大幅提升,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建成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新建3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家老人家食堂,新增养老床位100张。文化体育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开展群众性文化系列活动500余场,建成58处体育健身场所,持续巩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成果。
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农林空间提质增效规划形成新成果。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地铁11号线一期东段开通,东丽大道交叉口改造等交通改善项目如期推进。改造7处1.6万平方米绿地口袋公园,建成3处停车场。解决523户居民户内供热设施问题,完成5个居民小区热力管道和二次管网改造。高标准实施丰年村街和万新街广贤家园等5个小区、14.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改善近2000户居民居住条件。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新增就业近2万人,落实“直补快办”,发放就业补助资金3000万元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安置率95%以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位居全市前列,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政策惠及1.2万余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继续强化。推进健康天津行动,落实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传染病监测防控,做好碘缺乏病和饮水型氟中毒监测,加强病媒防制。扎实做好双拥工作。
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持续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仓储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和排查整治,完成40.6万户居民燃气设施“6个100%”改造。食品安全整体形势稳定向好,储备粮增储任务有序落实。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防范化解全口径债务风险。推广社区“应急卡”,开展火灾事故、自然灾害等应急演练,应急能力不断提升。抓好网络安全、自然灾害防治、信访维稳等工作,社会发展环境保持稳定。
但也要清醒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趋缓,制造业、科技、临空和文旅资源优势发挥还不充分,在发展中解决多元问题能力亟待加强;闲置载体使用率不高、带动不强问题明显,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挖掘经济增量的能力不足;创新生态有待改善,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提速,国企改革仍需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规模偏小活力不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压力依然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精准谋划、主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的关键之年,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要求,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区制造业、科技、临空和文旅资源优势,扎实开展存量盘活提效、招商引资提质、项目建设提速、营商环境提升四项年度攻坚行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国、全市发展大局添秤加力。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实际利用内资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限上社零额增长6%,外贸进出口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下达任务。主要有以下工作任务:
(一)聚焦落实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再上新水平
更高水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机遇,加快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落地京冀优质项目160个。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产业协同,支持我区汽车供应商企业纳入北京经开区供应链配套体系。推动华明东丽湖片区闲置工业厂房、楼宇载体改造提升,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对接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抓好京滨铁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建设,加强绿色生态屏障运营管理,落实京津冀就医直接结算扩面等多领域协同工作。
积极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用好与滨海新区协作机制,协同发力共同解决资金、土地、规划等重点问题。推动产业平台资源共享,共同举办招商活动,强化产业链招商联动。积极服务在地企业,开展“链对链”企业撮合对接活动,推动两区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企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产品配套、技术协作,做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紧密融入“津城”,以“设计之都”核心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环内土地整理和城市化进程,提升金钟区域路网配套能力。推动军粮城北站南北片区规划调整,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强化交通枢纽的产业带动作用。
更实举措培育发展临空经济。用好毗邻滨海国际机场交通优势,制定临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发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临空商务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创新片区开发建设,加快空港国际总部基地盘活,提升要素承接和配套服务能力,落实重点产业项目10个。深化与中国民航大学校地合作,共同打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立同滨海机场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深化产业对接合作。
(二)聚焦经济发展质效,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水平
做大做强制造业产业链。坚持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挥“链长+链主”协同牵引机制作用,用好工业信息化平台,推动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增长7%。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扩区,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港等为载体,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量。推动新型储能、航空航天新材料、轨道交通等产业园区落地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专精特新企业达95家,战新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市前列。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检验检测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基础配套设施和斯坦德北方总部建设,加大招商引资、技术储备、企业培育力度,实现集聚效应。依托物流行业商会网络货运平台,举办物流产业发展论坛,围绕物流用地、闲置库房和商务楼宇开展招商,服务京东二期项目投产,做强一批冷链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业营收增长5%以上。推动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培育平台经济优质企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2.2万亩,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大力培育“津农精品”,促进体验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构建绿色生态屏障高效运营机制,培育“生态+”产业,盘活葫芦基地等闲置低效设施,引进特色农产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打好乡村环境整治攻坚战,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胡张庄和欢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深化东西部产业合作,增强帮扶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三)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
加快创新型经济主体引育。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开展“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评价认定,组织好高新技术企业挖掘、培育、储备和服务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增长。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0家,评价入库天津市雏鹰企业460家、瞪羚企业24家、领军(培育)企业14家。提升双创载体孵化效能,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双创载体进行国家级、市级申报及资格备案或认定,组织双创孵化载体参加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10次以上。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和技术服务合作,搭建从研发到生产全环节的“握手”通道,支持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等院所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爱思达、三英精密等重点企业筹建重点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95亿元。健全“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企业培育”的产业创新体系,衍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产品。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依托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模式发展,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充分发挥陆石鲲宇等科创基金作用,加快形成“以投带引”的产业基金发展模式,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优质企业快速发展。发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持续激励高层次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发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优势,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益,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化全域科普,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四)聚焦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投资消费活力潜力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照“在谈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数据”原则,定期组织项目集中开工、互比互看观摩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抓项目氛围。深化三级调度,持续优化绿色通道机制,解决项目全周期出现的各类问题,推动津酒集团等21个项目开工建设,原子高科等33个项目竣工。合理制定土地出让时序,加快爱思达二期等地块征地手续办理,谋划东丽湖全域提升改造、德屿码头周边等项目,形成“出让一批、推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储备格局。
加力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深入开展盘存量、育增量、促发展专项行动,完善“每周有调度、每月晒成绩、每季有总结”工作机制,区政府领导带头包联盘活项目,发挥好产业载体运营商招商优势,用好“一处一表”资源底账,打好载体盘活攻坚战。用好驻外招商中心,加大产业链招商、文旅招商力度。挖掘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港等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落地市外优质项目不低于800个,闲置载体盘活率50%以上,实际利用市外内资增长5%。
加大土地出让力度。按照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安排,计划征收35个地块,分别为:弘轩道以北(万康北侧)地块、东丽区华兴路以东地块、东丽区弘程道以南地块二、东丽区弘程道以南地块三、东丽区弘轩道(丽川)东侧地块、弘泰道以北(爱思达东侧)地块、华明道金航道以北地块、华明道金航道以北剩余地块、军粮城示范镇一期北区出让区增建地块、中街三期地块、金钟出让一区21号地块、振东物流地块2、振东物流地块4、金钟出让一区19号地块、东丽湖jda-01单元加油站、丽湖环路以南地块、东丽湖L地块、东丽经开区七经路以东地块、东丽经开区七经路以东地块二、二经路以西地块、航新路以西地块、无瑕重机工业园跃然路以东地块一、无瑕重机工业园跃然路以东地块二、无瑕重机工业园苏杨道以北地块、无瑕重机工业园凌跃路以东地块、无瑕重机工业园飞跃路以东地块、临空经济区方山东道南侧地块、临空经济区远教路东侧地块二、临空经济区远教路东侧地块三、临空经济区志教路东侧地块一、东丽区跃进路(张贵庄街北片)地块、东丽区跃进路(跃进南里)地块、东丽区崂山道以北(观璎戏校)地块、新立街龙庭路西侧地块、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城市更新地块。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加快金茂览秀城、金隅金玉府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改造红星美凯龙等商业载体,新增15个特色消费场景。结合金钟河大街南侧和东丽商场片区城市更新等项目,引入品牌化专业运营商,建设特色商业街。高质量建设东丽湖万科、天山南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助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旅游经济发展能级,围绕“东丽湖是天津的靓丽名片”核心定位,用好城市系列IP形象,开拓赛事活动消费新模式。
(五)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一网通办”,深化“容缺受理”“证照分离”改革措施,减少办事环节、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包联服务企业机制作用,每位区级领导包联2家重点企业和1个重大项目,解决企业增资扩产中的政策、审批、人才、融资等问题,服务企业满产达产,将企业服务转化为经济发展质效。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关政策措施,成立“民营企业之家”“企业家加油站”,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和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切实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大健康产业园等民营项目全面开工,京津智造示范园等存量项目建设提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天津市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用心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新创业,推动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民营市场主体增长4%。
持续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一房一策”制定盘活方案,推动各类国有资产资源市场化经营。深入落实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若干措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低效用地长期专项整治规划,开展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专项行动,探索实践1.5级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建筑师承诺制审批改革。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争取自贸试验区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做好外资项目渠道扩容,确保外资项目全流程、全链条稳步推进。推动魏王保税展示点位、京东达业开展大宗贸易平台业务,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形成新业态驱动、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外贸进出口额稳定增长。办好智能驾驶挑战赛等国际活动,深化对外合作。
(六)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做好重点用煤企业煤炭消费监测,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完成粗钢压减任务。落实“智改数转”等项目33个,新增市级数字化车间6家,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家。加快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推动实施天钢集团、新天钢炼焦深度治理工程。
加强生态系统治理保护。强化大气污染防治,PM2.5年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达到市目标要求。深化“河湖长+”工作机制,排查整治工业园区水环境问题,做好节水工作。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可持续发展,盘活华明农业园等绿屏区闲置低效设施,因地制宜布局休闲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推动东丽湖街、华明街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七)聚焦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实施20项民心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增学前学位、义务教育学位270个和1080个,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推进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新址扩建项目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全方位、多层次组织健康天津行动,抓好爱国卫生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控和职业病防治,做好疾控工作,落实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性网络,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新增养老床位150张,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创建天津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全面落实各项救助补助政策和保障机制,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根治欠薪源头治理,新增就业1.9万人。
落实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实施沙柳南路等8条市政道路,推进华明、东丽湖区域交通改善项目落实落地,维修养护农村公路6.6公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11.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500户以上;改造4个小区供热设施,提升供热服务质量。改建4处口袋公园,启动实施程林公园等建设。推动区44%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各项措施,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C级水平。做好碘缺乏病和饮水型氟中毒监测。
(八)聚焦发展和安全,推动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分析研判,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建设法治社会,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抓好信访安全保障。打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标志性攻坚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抓好网络安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做好双拥、人防、安防、民族宗教、“八五”普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等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东丽。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安排,落实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及批准的年度计划,全面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附件:东丽区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计划表
附件
东丽区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计划表
序号 |
指标 |
2024年指标情况 |
责任单位 | |
2024年工作目标 |
2024年奋斗目标 | |||
增速(%) |
增速(%)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4.5% |
5.5% |
发改委 |
2 |
固定资产投资 |
5% |
7% | |
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6% |
9.2% |
财政局 |
4 |
规上工业增加值 |
5% |
7% |
工信局 |
5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
4.5% |
6.5% | |
6 |
服务业增加值 |
4% |
5% |
商务局 |
7 |
限上社零额 |
6% |
8% | |
8 |
外贸进出口额 |
3% |
4% | |
9 |
实际利用外资 |
4000万美元 |
6000万美元 | |
10 |
实际利用内资 |
5% |
10% |
合作交流办 |
1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与经济增长同步 |
人力社保局 | |
12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下达目标 |
发改委 |
主办:香港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版权所有© 承办:香港免费公开资料大全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00002 津ICP备1700968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180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