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 | 东丽区工信局2024年工作要点 |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承上启下之年,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 “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全面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的关键之年。区工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市委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以稳存量、育增量、提质量为目标,着力实施“五项行动”,积极推动产业焕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东丽之为。
一、实施“多轮驱动”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培育优质主体壮大存量
持续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小巨人”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不断充实壮大企业培育库。全年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30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培育国家级“小巨人”、单项冠军2家,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完善“小长大”培育库,推动存量企业上规模,全年增加15家企业升规纳统,战新企业产值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不断夯实工业基础、提升产业能级。
2.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增量
持续落实《东丽区加强制造业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深挖区内24家有集团背景企业、龙头企业资源,以中汽中心、中车唐车、一重集团、平高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做好产业分析和企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吸引更多产业链企业到东丽集聚发展,推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就近配套、降本增收。办好2024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组织企业参与“链博会”,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有针对性开展目录式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链竞争力。
3.推动产业焕新提升质量
推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以重点企业转型带动产业能级提升,以产品创新为导向,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行业智能制造标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推动天钢公司持续开展新产品研发,品种钢比例提升至57%,推动钢管公司开展智能制造和信息数字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导轻工企业实施“三品”行动,发挥烟草服务专班作用,推动卷烟厂调结构、增效益,不断提高“恒大”卷烟市场占有率,重振天津“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支持富士达加快上市步伐,推动企业实施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统筹发展。推动传统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
二、实施“赋能升级”行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4.加快智能赋能,放大“智改数转”效应
借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以项目申报为抓手,以促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能力,打造更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积极推动区内企业实施智能化设备更新,落实“智改数转”项目30个,新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6个,为制造业转型赋能,使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主旋律”。
5.推动园区赋能,释放载体空间效能
继续推动华明高新区、军粮城工业园区扩区工作,将中车唐车、精美特等优质企业纳入园区范围,引导渤化集团资产运营公司加快对低效、闲置土地的盘活,不断扩展产业发展空间,尽快导入优质项目。组织各街道园区梳理各类产权或经营权属性的工业闲置载体,通过自用、出售、出租等各种方式加快盘活。以东丽经开区“二次提升”为契机,加大低效闲置载体盘活力度,推动经开区本部及分园控规调整,优化“一区多园”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华明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园区经济总量。
6.坚持绿色赋能,打造行业标杆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制造为路径,持续推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绿色升级。完成2家钢铁企业粗钢压减任务,督促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加快推广工业企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梯次培育名录,引导全区企业对照国家绿色制造体系标准不断规范提升,持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新增2家市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动我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培育壮大。
三、实施“聚链成群”行动,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7.加快产业链协同发展
进一步完善“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逐条产业链精选一批以瑞普生物、一重重工、铁路信号厂、航天精工等为代表的市区级链主企业,系统梳理企业生产产品,充分挖掘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机会。发挥链主企业正向引领作用,一体谋划产业协同、产业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等工作,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升级,产值规模突破900亿元,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积极参与京津冀三地六条产业链强链工作,做实与北京经开区合作事宜。深化与滨海新区等创新高地的协同合作,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8.推动链园协同发展
依托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按照“以链成园、以园固链、链园结合”的模式,推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主题园区发展。探索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合作开发新模式,围绕航天精工上下游企业进行对接,汇聚航天紧固件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园中园”。以医疗器械快速审批、发明专利快速审查为引领,充分发挥执信孵化器创新产业生态的重要作用,推动华明医疗健康产业主题园区做大规模。抢抓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机遇,持续引导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向新能源赛道,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主题园区提升质量。加快打造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平台,促进优质医疗器械项目集聚,推动高端诊疗设备主题园区加快发展,力争园区全年工业产值增速10%以上。
9.力促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强化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逐链梳理企业上下游需求,全年组织40场产业链撮合对接活动,帮助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融通发展。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中车唐车轨道交通链主企业优势,扩展与思特玻璃、华利电器融合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港等为载体,推动理工雷科、中科菲仕、朗尼科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与中汽中心新能源创新港开展点对点对接,促进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
四、实施“三个攻坚”行动,稳固工业经济发展大盘
10.紧盯目标攻坚
发挥工业运行牵头作用,持续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打开结构,提高运行分析精准度,“一企一策”科学研判,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强化运行调度机制,与街道、园区、统计、税务、发改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加大帮扶和引育力度,多维度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加值增速5%。
11.狠抓项目攻坚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加强与区发改委、政务服务办、投资促进局等部门联动,建立工业投资项目台账,积极推动在建项目、新建项目加快建设;深入挖潜在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指导企业将技改项目进行备案、入库、纳统;及时掌握项目的招引、备案、落地及开工建设情况,做好全流程服务,积极帮助项目主体协调解决问题,确保三英精密、广州巨石等10余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凯华电子、原子高科、金米电子等16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30个,工业固投增速5%,其中制造业固投增速4%,持续巩固经济增长后劲。
12.优化服务攻坚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东丽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为企业提供线上咨询、对接等服务,持续优化完善模块功能,形成叠加放大效应,助力企业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扎实为企业做好电力保供、供需对接、开拓市场等工作,助推企业稳定经营、达产满产。充分发挥好政策宣讲员作用,联合专业团队和各街道园区线下组织不少于10场惠企政策进企业活动。
五、实施“强化管理”行动,推动工业行业安全稳定发展
13.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原则,对照安全生产职责,完善职责清单和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能。持续做好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动态更新安全生产重点工业企业名录,用好专家顾问,做到心中有数、服务专业,指导督促全区工业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筑牢安全生产保障底线。
14.强化电力通信管理
统筹做好迎峰度夏(度冬)应急保供工作,落实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电力保障任务,完成电力执法不少于10次。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推进《天津市东丽区电力专项规划(2022—2035年)》落地见效,推动跃进路输变电工程、南孙庄至新中村线路工程建设,力争在年内投产;推动华裕路输变电工程、顺达路至山青道线路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信运营商按照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有序实施。做好通讯线缆整治、宽带安装、基站建设等便民问题的答复解决。针对2024年6个问题清单任务,协调区相关部门和街道落实办理,办结率达到100%。
15.强化干部队伍管理
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时刻牢记“ 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大局意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扎实落实区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断提升干部政治素养。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行政执法。树牢精品意识,强化细节管理,扎实做好人事、财务、机要、保密、档案等各项基础性工作,提高工作效能。抓牢意识形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和过硬的作风,苦干实干、敢闯敢干,确保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区工信局
2024年2月20日
主办:香港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版权所有© 承办:香港免费公开资料大全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00002 津ICP备1700968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18073号